作者:管理员 发表于:2020-03-26 15:53:50 浏览:167
正常解剖与发育
Boyd和Hamilton1主编的《人类胎盘》书详细闸述了人类胚胎植入后不同发育阶段,并且配有精美插图。卵子在输卵管内受精并迅速发育,到达子宫腔时形成胚泡。在这个阶段,胚泡外层细胞分化为滋养细胞,内层细胞团仅有少量细胞,后者将发育成胚胎。在排卵后第6-7天,滋养细胞粘附并侵入子宫内膜。排卵后第10-11天,胚泡完全埋入子宫内膜间质内,在侵入部位上方的子宫内膜间质缺损被修复,恢复其连续性。滋养细胞迅速地向四周生长,并侵入母体血管。充满血液的腔隙(陷窝)将滋养细胞分隔成梁柱状,外层的合体滋养细胞呈放射状围绕着中央的实性细胞滋养细胞团。随着胚外间充质穿入细胞滋养细胞团,其内有小血管形成并最终相互连接,这些小血管也与体蒂尿囊内独立形成的血管相互连接(绒毛膜尿囊胎盘形成),到第5-6周建立起胎儿胎盘循环。实性滋养细胞层壳保留在干绒毛外周,将干绒毛固定于基板,并继续生长,使绒毛间隙扩大。
成功的胚胎植入需要母体组织和滋养细胞之间一系列复杂的、协调的相互作用。滋养细胞包括数种,每种细胞都有特定的形态学、功能和解剖学分布。绝大多数细胞滋养细胞(CT)和合体滋养细胞(ST)位于绒毛上,称为绒毛滋养细胞。CT具有繁殖力,核分裂活跃,细胞形态大小一致,细胞核单个、圆形到卵圆形,细胞质透亮,细胞边界清楚,呈单层直接被覆于绒毛间质轴心。ST覆盖在CT之上,是终末分化的滋养细胞,负责传输、保护和产生妊娠特异性蛋白及激素。ST胞质丰富,常呈空泡状,嗜双色,含有多个小而深染的核和清晰的刷状缘。中间滋养细胞(IT)也是绒毛滋养细胞的一种成分,起初位于固定细胞柱,但是绒毛外部位最多见。由滋养细胞层壳发育而来的IT在种植部位侵入子宫内膜及其肌层。IT的亚细胞群包括位于绒毛内(绒毛IT)、种植入部位及胎膜内(绒毛膜IT),它们在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现不同。IT核不规则,深染,染色质粗颗粒状。尽管可有多核形成,但大多数细胞为单核。IT可以呈圆形、多边形或梭形,其形态取决于分布位置,胞质丰富嗜酸性、嗜双色或透亮。IT细胞学特点一般十分明显,容易识别,但是在种植部位它与蜕膜紧密混杂,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很难辨别出哪一细胞是母体的蜕膜细胞或是胎儿的滋养细胞。当镜下表现模棱两可、无法确定时(如一些流产的标本), CK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区分: IT呈keratin阳性,而蜕膜呈keratin阴性。
在种植部位浸润蜕膜和子宫肌层的IT可引起螺旋动脉的生理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在妊娠最初几周,IT侵入螺旋动脉的蜕膜部分,形成血管腔内栓子。随后,在妊娠第12-20周,血管内IT从蜕膜扩展到螺旋动脉的肌层部分。最后,IT和纤维素样物质完全取代血管内皮、中膜肌层和它们之间的弹力组织。经过这些变化,螺旋动脉逐渐膨胀,最后形成漏斗形大口径血管腔,从而增加种植部位的血供。中膜肌层的分解导致血管持续扩张,对缩血管效应无反应。随着绒毛膜的生长和增大,其大体结构发生改变。最初,绒毛围绕整个绒毛膜腔,但随着绒毛膜突入子宫腔,朝向子宫腔的线毛逐渐萎缩形成平滑绒毛膜或胎膜。这些萎缩的绒毛在成熟胎盘的胎膜切面上仍然明显可见。绒毛膜胎儿面的绒毛继续增生,形成最终的胎盘(丛密绒毛膜)。不同绒毛的萎缩和增生反映了母体的血流分布不同。绒毛生长和萎缩的正常模式发生异常,可能导致一些异常胎盘形状。绒毛膜持续生长和增大,在20周左右包蜕膜和对侧子宫壁的壁蜕膜融合,最终使子宫腔闭合。在一段时间内,由于羊膜腔进行性增大而使绒毛膜腔闭塞。大概在妊娠3个月,基板的不规则皱襞被生长相对缓慢的固定绒毛拉入绒毛间隙,形成胎盘隔。胎盘隔可见明显的IT岛。胎盘隔将母体面不完全、不规则地分隔成15-20个小叶,无生理学意义。
正常妊娠过程中绒毛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反映了胎盘的生长、发育和成熟。Benirschke等详细描述了5种绒毛类型。间叶性绒毛是绒毛发育过程中的原始的、短暂阶段。间叶性绒毛的间质疏松、丰富,间质内有许多Hofbauer细胞和中央小血管,表面有两层排列整齐的CT和ST。间叶性绒毛主要见于妊娠早期,但足月时仍有少量存在。间叶性绒毛在第7-8周时开始发育成不成熟中间绒毛。不成熟中间绒毛有丰富的疏松网状间质和空腔,空腔内有Hofbauer细胞,这些特征可能误认为绒毛水肿。不成熟中间绒毛主要存在于妊娠中期,但足月时在小叶中央仍有小簇存在(正常时占绒毛总量的0-5% )。当不成熟中间绒毛内血管获得明确的肌性中膜、逐渐明显的外膜和纤维间质时,不成熟中间绒毛逐步转变成干绒毛。干绒毛逐渐分支,其中一些插进基板,将胎盘固定在子宫上。干绒毛支撑绒毛树和运输血液,但没有明显地参与氧或营养物质的交换。正常足月胎盘中干绒毛占绒毛总量的20%-25%,绒毛膜板下正中央密度最高。
从妊娠晚期开始,新形成的间叶性绒毛转变为成熟中间绒毛。成熟中间绒毛细长,直径与终末绒毛大致相似,间质中有大量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占据绒毛的50%以下。足月时成熟中间绒毛大约占绒毛总量的1/4。终末绒毛是在妊娠晚期沿着成熟中间绒毛表面形成的绒毛树的最终分支。终末绒毛有窦样扩张的毛细血管(占据绒毛间质的50%以上),这些毛细血管向表面膨出使ST变薄。血管内皮和滋养细胞基膜的融合导致血管合体滋养细胞膜形成。在这些区域,母体和胎儿的血液循环靠得最近,进行气体和营养物质交换。正常情况下,足月时终末绒毛占绒毛总量的40% 以上。随着绒毛成熟,由于ST变薄,CT减少,绒毛平均直径减小,胎儿毛细血管与绒毛表面靠近,降低了母体和胎儿血液循环之间的屏障。控制绒毛成熟的正常因素尚未明了,但有大量证据表明病理状态下绒毛的成熟率发生改变。任何胎盘的绒毛都不是完全均质性。与中心的相对不成熟的绒毛相比,外周绒毛和位于绒毛膜板下的绒毛的胶原间质更多,滋养细胞基膜更厚。这种部位差异可能与母体的血流量有关,判断胎盘成熟度时应该考虑到这些差异,最好在中央胎盘区标准切面上评价。
胎盘有两套血液循环系统:母体和胎儿血液循环系统。母体血液通过基板内的螺旋动脉入口运送到绒毛间隙。母体血液流向绒毛膜板,向侧方弥散、渗透到绒毛周围,在胎盘底部周边集中的静脉出口流出。脱氧的胎儿血通过两条在干绒毛内分支和分开的脐动脉到达胎盘,直到它们最后终止于终末绒毛的复杂毛细血管网。含氧和营养物质的胎儿血经静脉分支回流到脐静脉。正常情况下胎盘循环接收55%的胎儿心输出量。由于缺乏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它仅对局部因素(如压力和血流)起反应。